瑞兔迎新春,非遗过大年。全国各个博物馆近期开展了一系列生肖兔庆新春的主题活动。济南博物馆的“博物馆里的兔——手绘木片画活动”;上海博物馆的“玉兔精灵”迎春展;扬州博物馆看“诸兔闹新春”;国家博物馆推出“癸卯金安——二〇二三新春展”。有的博物馆还推出线上猜灯谜、文创产品开发体验、新春特别讲解服务等系列活动,进一步丰富服务形式,让全国各地人民都可以感受新春兔的祝福。
全国各地都在欢欢喜喜迎兔年,佳肴满桌庆团圆。在开开心心过大年的同时,你是否也好奇古人如何庆祝春节呢?
今天,让我们跟着这篇“穿越指南”,对话历史,了解古人庆春节的习俗,体会他们对新年美好生活的期盼,在感叹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同时也沾沾喜气、添添福气。
唐朝
唐朝也忙春运唐朝经济文化繁荣,外出经商的学者众多。而唐朝人也追求团圆,所以在除夕前,人们都尽量往家赶,这一现象是中国最早的“春运”。纵使路途再遥远,也不能抵挡唐朝人回家过年的脚步。
守岁我们现在还喜欢在除夕这天熬夜守岁,这一习俗由来已久,诗人们留下的诗句告诉我们唐朝人更是喜欢守岁。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喝花椒酒,以驱寒祛湿。吃了团圆饭,全家人围坐火盆到天明。杜甫在诗中说:“守岁阿戎家,椒盘已颂花。”董思恭也有“对此欢终宴,倾壶待曙光”的诗句。今年的除夕,你还会守岁吗?
宋朝
史学家陈寅恪对宋朝有过这样的评价:“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经济文化发达的宋朝人非常重视过节,节日文化和氛围也很浓厚。
燃爆竹
为了我们的安全着想,现在禁放爆竹烟花。发挥你的想象力,我们去宋代来体会一下吧!宋代已普遍开始用纸包火药做成爆竹,除夕、春节放爆竹的声音通宵不绝。王安石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就是最好的印证。《东京梦华录》也有记载:“是夜,禁中爆竹山呼,闻声于外。”
春盘
宋朝人新年的第一道大餐是“春盘”,简单来讲,就是用面烙出盘子形状的圆饼,上面放生菜、春饼等,表示迎春和祝福。精致的宋朝人很会吃,更是追求优雅的吃食。他们喜欢用萝卜和生菜来制作春盘:萝卜去皮切丝,生菜撕成长段,一同摆放到盘子里,绿白分明,很是好看。会吃的文人苏东坡又给我们留下了诗句,“渐觉东风料峭寒,青蒿黄韭试春盘”。这里是说用野菜青蒿来做春盘,青蒿叶片青绿细碎,味道清爽微甜,非常健康!
元朝
冷知识:过年要穿白衣服。
元朝时期蒙古人把农历春节叫“希恩吉勒”,即新年,也有称“白节”。蒙古民族的古老习俗中,把正月称为“白月”,因为蒙古人认为白色象征纯洁无私,这和我们印象中的中国红很不同。《马可波罗行纪》记载,“依照古老的习俗,蒙古大汗及一切蒙古的臣民,正月初一都服白衣,人们互相馈赠白色之物”。
明朝
明朝十分重视传统文化,春节也在这一时期得以继续发展。明朝过除夕的很多习俗直接继承了宋朝的传统,比如燃放烟花炮竹来保护全家平安,驱逐怪兽。“冯梦龙的《警世通言》中有这样一段记载:“一个抛铁杵,直撞横冲,玑玑珰珰,就如那除夜人家烧爆竹。真个是棋逢敌手,终朝胜负难分”。这里作者把两个武者间的打斗比作除夕夜激烈的鞭炮声音。由此可见,除夕夜的鞭炮声很是热闹,不仅仅是个人性的。
清朝
素馅饺子
清朝的满族人过年也是要吃饺子的,只不过和汉族不同的是,他们饺子一般都是素馅的。这是为了纪念连年征战的士兵,在每年的除夕包素馅饺子,减少杀生来祈福。此外,还有人把饺子做成元宝的形状,又或者在饺子里包上预示来年财运的铜钱。
杂拌儿
清朝的小孩子最喜欢吃一种“杂拌儿”的小食,就是用各种干果掺和在一起做成的甜食,比如松子、花生、大枣、榛子、栗子等与蜜饯掺和在一起。对于小孩子们来讲,即使不吃饺子也一定要吃杂拌儿,这是那个年代孩子们为数不多的可以吃到的零嘴。《红楼梦》里就有一个情节,袭人给焙茗捧一大棒"杂拌儿"放在他衣袋里,让他自己摸着吃。
透过以上几个朝代不同的过年习俗,我们能看到没有5G网络、没有春晚的他们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也能感受到他们淳朴美好的新年愿景;更能体会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历久弥新。不知道今年的你将会和家人怎么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欢度春节呢?欢迎在评论区与我们交流讨论。
2023年来啦,培文学子们,你们准备好了吗?在这里祝备考六月中考的初三学子们,兔年奋发图强、突飞猛进、前途无量。即将迎来地生中考的初二同学们谈吐不凡、励精图治、前途似锦。熟悉了初中生活的初一孩子们扬眉吐气、大展宏图、兔年丰收!
培文学子们,兔年加油,在最美的校园遇见最优秀的自己!
END
企划组织 | 付元亮
文案撰写|侯洋洋
宣传统筹 | 佟彤
审核提升 | 黄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