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5月10日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向各地印发了《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学校加强了对校园欺凌的排查和整治,但校园欺凌事件,还是时有发生。
小A平常总爱叫其他同学替他做事,比如带零食,端洗脚水,倒开水,因为个子大,其他同学都不敢惹他,只能忍气吞声。一天中午午休,他叫小B给他拿洗脚帕,命令式的口气终于激怒了小B。
两人口角后,小A打了小B两耳光。因同寝同学拉架,没有打起来。小B打电话告诉了父亲,他父亲骗过门卫,径直来到寝室,让小B给了小A两耳光,说必须“打”回来。 随后,小A打电话告诉了父亲,他父亲报警后带了一行人赶到学校,准备找小B及父亲再“打”回来。好在警察和学校领导及时赶到,避免了一场更大的因校园欺凌导致的恶性事件。 这个案件一开始,“欺凌者”是小A,小B是“受害者”。但随后,小B父亲的加入,小B和父亲变成了“欺凌者”,而小A变成了“受害者”。好在后来学校领导和警察及时赶到处理,否则,小A及父亲一行会成为更多的“欺凌者”。这个案例中的“欺凌者”受到了应有的惩罚,学校也承担了教育管理失职的责任。 任何形式的欺凌行为都是不能容忍的!因为欺凌不但对“受害者”造成伤害,通常在身体上和心灵上受到双重创伤,并且会留下阴影和创伤;而且对“欺凌者”和“旁观者”同样造成伤害。 “欺凌者”由于长期欺负别人,内心得到极大满足,以自我中心,对同学缺少同情心,TA的嚣张气焰会更盛,一旦触犯法律,就是人生悲剧。而“旁观者”会因为帮不到“受害者”而感到内疚、不安,甚至惶恐。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校园欺凌,除了学校必须正视并加以制止和预防欺凌事件的发生,还需要学生、家庭、社会的共同配合与努力。 假如孩子身边有校园欺凌事件, 家长该怎么办? 一 引导孩子识别哪些行为或事件属于校园欺凌
不是打死、打伤、打残,才是校园欺凌,言语、肢体、社交、心理、网络等方面,都可能构成校园欺凌。一旦出现这些迹象,及时与学校联系。
01 言语欺凌。如取侮辱性绰号;用侮辱性语言谩骂;传播受害者的消极谣言和闲话,讥讽、贬抑评论受害者的体貌、家庭经济水平;恐吓、威迫受害者做TA不想要做的,威胁受害者跟随命令,比如买东西、洗脚、拿物品等;用言语敲诈勒索金钱或物品等。 02 肢体欺凌。拳打脚踢、掌掴拍打、推撞绊倒、拉扯头发等行为;使用管制刀具、棍棒等攻击同学;损坏同学的课本、文具、衣物等行为;让受害者遭遇麻烦,或令受害者招致处分。 03 社交欺凌。采取孤立,令其身边没有朋友等,这是不容易察觉的欺凌形式。 04 心理欺凌。自身遭受过欺凌或者身边发生过欺凌事件,造成了心理阴影。 05 网络欺凌。在网络发表对受害者不利的网络言论、曝光隐私以及对受害者的照片进行恶搞等,是容易察觉欺凌形式。
二 引导孩子识别哪些行为或事件属于校园欺凌
家长平常多关心和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下面这些迹象预示孩子有可能正遭遇着校园欺凌。
01 身体伤痕 如果孩子身体表面无故出现各种人为伤痕,诸如瘀伤、抓伤及其它伤痕,那很可能是孩子受到欺凌。要注意,如果孩子经常穿着长袖衣服,即便是温热天气也如此,可能是想遮掩伤痕。 02 物品丢失或损坏 如果发现孩子经常丢失一些物品,比如说鞋子、首饰、文具等,或者衣服、书包等物件总是有破损,那么家长一定要追问原因。 03 如厕习惯改变 观察孩子是不是非得等到回到家才上厕所,虽然有点奇怪,但这可能也是受欺凌的一种征兆。 04 自尊心受挫 如果孩子经常回到家都带着伤心、沮丧、烦躁等情绪,那么TA很可能在学校受到言语诽谤等精神方面的伤害。 05 自伤自残倾向 孩子任何形式的自伤自残甚至是自杀行为,家长都要予以高度重视,及时了解原因并与学校老师进行深入的沟通交流或者到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进行咨询。 06 不愿上学 如果孩子非常不愿意上学,甚至出现逃学、装病请假等现象,这可能是孩子在学校被人排挤、欺负。 07 睡眠出现问题 如出现失眠、噩梦、尿床等问题,家长应该深究原因,如果是校园欺凌,及时联系学校处理。
三 引导孩子正确处理和预防欺凌事件的发生 01 家长要经常了解孩子校园内外的治安情况。要多与老师和孩子交流,通过聊天去了解孩子学校是否有校园欺凌现象。 02 家长和孩子熟知校园欺凌的危害性。不能成为“欺凌者”,教育和看管孩子远离暴力游戏、暴力性动画片及电视剧,不要沉迷于网络,给予孩子更多家庭关爱、注重和孩子的沟通与交流。避免成为“受害者”,不要诱导孩子片面出手,或者以不受欺负为理由而以暴制暴。 03 教育孩子时,不要采用打骂等极端行为,否则会对孩子心理造成负面影响,这本身也是一种欺凌行为。 04 进行预防教育。引导孩子学会分辨事情的是非对错,教孩子一些自我保护的方法,让孩子平时有心理准备,遇事能从容处理。告诉孩子要慎重择友,多交品德好的朋友。 05 指导孩子正确处理正在发生的校园欺凌。告诉孩子遇到校园欺凌,力量悬殊时,一定要保持镇静,不要惊慌,通过理智和有策略的谈话或借助环境来使自己摆脱困境,或者呼救求助。遇到自己和对方力量相距不不大时,可以考虑使用警示性的语言来击退对方的企图,但不要用言语刺激对方。 06 告诉孩子如果遭遇校园欺凌一定要及时跟家长老师沟通情况,过于忍受,对“欺凌者”是纵容,对自己是更深的心理伤害。如果孩子遇到校园欺凌后,在心理上出现害怕上学、害怕出门、交友焦虑等情况,需要及时寻求心理辅导机构进行指导。
成长袋 “校园欺凌”事件是近年被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是发生在未成人之间的欺侮,霸凌事件。文中清晰地明确了家庭教育中如何帮助学生识别和防范欺凌事件,也提醒家长如何了解到“我的孩子是否被欺凌”,以及如何应对欺凌。 ● 失眠 在校园中曾受到过欺凌的孩子可能会有更多的睡眠问题,并且问题的严重性随着暴露于欺凌的次数的增多而提高。 ● 心理失常 校园欺凌受害者的抑郁水平显著高于没有遭受过欺凌的孩子。遭受过严重的欺凌行为甚至有可能导致受害者患上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 感到缺乏自信 自尊降低 被欺凌经历越多、时间越长,个体的自尊水平越低。 ● 影响正常学习 霸凌会导致认知功能受损,如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遭受欺凌的孩子常常表现出学习成绩下降,翘课、甚至辍学。而在我国,普遍情况就是,只有当一件事情影响到孩子成绩时,才会引起家长关注:是不是孩子遇到什么问题了。我国父母对于孩子成绩下降有多敏感,在孩子心理健康方面就有多愚钝。 ● 严重行为问题 被霸凌的孩子很可能会发展出品行障碍,以及成年后的反社会型人格。美国每15起校园枪击案中,有12个枪击者都曾经被霸凌过。 以上这些身体、心理以及行为上的负面影响都可能引起随后愈加严重的欺凌,使欺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作为家长,我们不仅要关注欺凌事件中的受害者,还应该鼓励身边曾遭受过霸凌,且那段痛苦的经历一直困扰他们至今的亲人、朋友们去寻求帮助。 校园霸凌比我们想象的要普遍的多,也隐蔽的多。然而一件坏事,就算再微小,再普遍,再频繁,它也还是坏事。 我们要一直意识到霸凌的存在,关注它,谈论它,抵抗它。